1. 財訊網
                2. 主頁 > 商界 > 正文

                  數字新基建如何脫虛向實 ——什么樣的產業互聯網,才能支撐供給側改革

                  2021-08-24 17:02:45  |  來源:財訊界  |  編輯:  |  

                  (靜水流)

                  本文寫作目的是希望基于產業群體角度來思考數字新基建,目前這方面現的參考較少,一方面局限于數字技術的創新,另一方面經營管理理論在產業群體角度相對于產業內的企業作為主體而言,研究較少??紤]到十四五核心的“供給側改革”、“數字經濟”等政策大勢,作為產業群體發展規劃者的政府協會,以及作為產業參與者的企業,都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兩股重要力量,前者攜帶產業各類資金,后者尋求更好的產業“生態位”。本文主要從前者角度闡述,對后者有一定借鑒意義,絕無抨擊之意。相反,我始終認為在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的過程中,一切嘗試、一切創新,倘若出發點是善的,事后積極總結復盤,在未來能夠指導下一階段發展便是有積極意義的。

                  本文的寫作原因很簡單,因為工作因素,在基于金蝶云·星空構建產業互聯網的實踐中,在與各級政府及各類產業協會的交流中,我曾遇到很深入“靈魂”的問題:目前哪些產業互聯網做的不錯?我們接觸了很多企業,都談的是數據采集和分析,你們是唯一將產業業務和產業數據一起考慮的,為什么?在面對人大審議時,如何回答產業的投資和回報是否值得?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實踐更多。且不論前幾波上云熱潮,每年各級政府的數字類補貼資金(工業互聯網、專精特新、高新企業等等)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以及農業產業發展中,地方政府購買的流量追溯服務(如拼多多,阿里等)、建設的數字種植體系,它們對產業產生了什么影響?是否有一個粗略的、基于群體視角的產業數字化架構?我們不能想當然的認為數字技術本身就是虛擬的0和1,數字和業務也是融合在一起的,難以單獨分開,否則容易忽略產業互聯網的價值確定獨立

                  數字新基建如何脫虛向實 ——什么樣的產業互聯網,才能支撐供給側改革

                  大力鼓勵企業上云,有一系列上云資源目錄清單,這就是產業互聯網嗎?流量驅動的農產品銷售,可持續否?農民增收了嗎?當落入囚徒困境,效果年年下降,這是產業互聯網的建設嗎?各類以申報為條件的應用補貼,路徑又是否合理?

                  現狀是土壤,我們來慢慢解讀它,將信息化為知識。事實上我個人對上述問題基本是持保守態度的,拋開產業個體的競爭力,產業架構者從群體角度支持產業,難道不是想做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結構嗎?但群體角度相對個體的企業,有治理結構、各類流程流轉、經營預期和績效激勵,換言之是管理意圖、計劃、手段、結果的閉環。而松散的群體,以適度生態化聚合,又如何促進生態進化?即:對于產業的抓手是什么?產業當下的頑疾及優化結構的目標是什么?前者是依賴,后者是價值,我們一直強調“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通過產業數字治理的結構,實現“三去一降一補”的目標,利用新技術加速一場產業變革,產業的供給側改革?;蛟S這個路徑很難,但落于單體,落于外部的無差異服務是行不通的,不深入產業,兩腳不沾泥,是解決不好產業問題的。

                  可信的秩序是產業的“治理結構”

                  將產業拷貝到“數字空間”內,配以炫酷的大屏,這種情況看看就好。產業互聯網是需要落地產業架構者意圖的,這個意圖因產業階段、產業所在地域而不同,但是意圖一定存在,目標也不曾動搖,那就是產業整體的競爭力和強健(與脆弱相對)。例如,升級產業內產品的品質、淘汰產業內的落后產能、降低產業內企業融資杠桿、培養拳頭產業鏈主等等。但問題在于落地到產業內企業的相關行為,如果是限于申報,那很多會流于形式,一方面從本質上講數據是可以因意圖來解釋的,事后根據補貼清單調整;但是這種事后的粗顆粒度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效率上是極低的。

                  某種程度上,數字新基建下:人、設備、企業、政府等全要素的數字化,可以在保障安全及合規的基礎上實現多要素的數據場景共生,翻譯過來:產業架構者,無論是政府還是協會,都需要計劃好,在數字世界里一起,活好活上去。因而構建一種從“可信的行為”到“可信的結果”結構,企業的行為如果可信,就會帶來可信的結果,這也是我經常鼓勵產業互聯網基于可信,將區塊鏈作為其中核心的原因。

                  數字新基建如何脫虛向實 ——什么樣的產業互聯網,才能支撐供給側改革

                  關于什么內容上鏈,如何構建產業數字新秩序,我們后續再談。這需要依托情景,既要全局思考,也要“點準穴”,例如農業產業以小散亂種植戶居多,這種結構在“流量”(阿里、拼多多、抖音)引入下,會產生忽略品質以追求當期產量這種以可見獲利最大化為動機的問題,這種時候對于種植、產品的數字分揀、追溯的推廣及上鏈就極為核心,它是產業的定海神針,是“點穴”。其核心要點中,上鏈是手段,促進產業的環境公化才是目的,例如上述案例中,投機最大的空間是“質量”,但忽略了質量的產量是后續出現高庫存、高杠桿問題的根源,進而導致產業價值背離,整個產業沒有轉型空間。這里為什么提整個產業,是希望從整個產業角度考慮,例如將政府的流量購買費用作為產業的銷售費用來理解,就能理解很多產業,補貼下來,產業下來的原因;同樣,基于產業預測整體的需求、內化產業內的機結構、尊重市場秩序,也是很多產業風一樣上去,風一樣停下來的原因。以群體角度思考產業、以群體角度規劃產業、以可信治理結構調整產業是產業架構者一種數字時代的科學發展觀。

                  存在“點穴”和全局思考不足問題的案例也有很多,例如,做家居的,大家都貼著成本線,甚至是變動成本線長期銷售搶市場,這些主體缺乏長期主義思維,會把自己逼上絕路,也把產業逼上絕路。這類主體的出清,是供給側改革的基礎。這也是我建議在區塊鏈上建立秩序時,產品品質鏈是關鍵,建議升級產業產品標準,為產業塑造出增量空間,但無論如何,數據可流轉,區塊鏈是數據可流轉的基礎設施,是必選題,它在落地中,極其考驗產業架構者的智慧。

                  流動的要素是產業的“進化路徑”

                  產業的群體結構是個很慎重的問題,產業一定是持續發展的,這其中既有量也有質的要求,數量和質量是并重的。“量”中需要有抵御誘惑的能力,典型的就是房地產行業,我國地少人多,因而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住宅用地是有較為清晰的依賴關系的,工業的方公里產值決定了購買力,土地供應和購買力適配就可以抑制房價(參考重慶的“地票”模式),然而多地區高杠桿高出讓土地收益下的財政誘惑掏空了實體產業,也導致了很多“鬼城”。為什么舉這個例子,因為將產業看作整體,有其客觀的數量邊界,這個數量是由客戶群、管理及規模的經濟決定的,可以適度超前,從這個角度而言,產業架構者更像是個大型集團的CEO。

                  此外,產業群體的“群質量”很關鍵,因為產業涉及投資回報、各主體動機不一、經營水差異等問題,內部一定是動態調整的,我們需要看到產業的這種動態,例如在短板思維下,今天產業短板在哪?這是需要優先思考的,企業有生命周期,產業也有,深度分析產業結構局限,提前布局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核心動力,例如針對制造過剩、突出設計不足、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是否引入外部設計專業主體服務(芯片,鞋服、日化都有這個特點),鼓勵設計作為技術服務可交易,這是很多產業的現狀,例如家居設計、玩具設計、日化設計,在消費者主權崛起的情況下,可感知的設計美感極為重要。

                  但是需要警覺的是,是否引入設計產業一定會好?不是的,首先這個產業必須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此外,通用的制造資源作為服務,相對過剩成為閑置資源或者負價值資產(前面提到的低于成本銷售),這時候整體設計驅動的重構解決短板,對于產業有巨大意義。因而不要形而上學,要落于本質。

                  數字新基建如何脫虛向實 ——什么樣的產業互聯網,才能支撐供給側改革

                  相對技術的可流轉,還有產能、資金、人才的可流轉,怎么理解?繼續上面的例子,在產業發展中,產業間的整合經常發生,整合的企業獲取規模及周轉效應,從而對于新技術的應用會更具規模效應,也更具抗風險。新技術的應用同時也會加大人才流動,以及利用杠桿抓住機會進一步整合的需求,這時就涉及了人才、技術、產能、金融等全要素的流通,要素會數字化,實現數據的流通。是的,產業架構者需要鼓勵、引導上述流通(可信結構下,流通中進行政策補貼,例如補貼設計服務消耗、出海銷售、設備升級等),例如在思考上述流通的同時,考慮產業半徑下的結構,上下游企業的配套數量及質量,及時的扶持及調整,引入產業資金及金融等,否則產業的脆弱就會很強。

                  對于產業互聯網的理解到此,我們需要大數據服務,基于各類低代碼臺,例如金蝶的蒼穹臺,在立足企業SaaS的基礎上,展開上述業務的數字化,實現流轉交易主體內和主體間交易行為的記錄,支持數字金融、數字風控(大數據),實現全要素的數字化及流轉。

                  行業的特是產業的“互為因果”

                  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產業全局思考、全要素可信流通的基礎上,作為產業群體內的企業,也需要落地自己的行業特,例如,芯片有芯片的特色,小家電、農業、定制家具都有其特定的特色。比如定制家具的各子件在制造環節涉及到板材的利用率,在銷售及運輸環節則涉及到齊套及服務交付效率,而家居行業由于設計師資源的重要,設計與報價、設計的關聯推薦等都具備極大的經營空間,這些行業特色的云服務,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升,推動了企業自身的數字化。數字化后進入產業群體,加速流通,產業架構者基于流通鏈路、產業政策引導引入、產業主體進化、進化落地鞏固到企業自身的數字化中,完成企業和產業的循環進化。上述是因果,而且是互為因果,此類關系一定要重視,架構者的邊界是引導,企業是產業內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主體。

                  數字新基建如何脫虛向實 ——什么樣的產業互聯網,才能支撐供給側改革

                  除了上述企業自身行業化的建設,金蝶云·星空深耕六大行業,涉及食品及日化、制造、生命科學、餐飲、TMT高科技等行業,連續多年榮獲企業級SaaS市場占有率第一,得到大量行業領導者的成功實踐及認可,考慮到學曲線的重要,這部分是產業互聯網中基于區塊鏈大數據底層和可交易流轉之外,重要不可或缺的構成。

                  最后,產業互聯網的建設也不止于此,例如構建數智大腦體系,在企業授權數據及數據增值服務的基礎上,監督產業的健康及發展現狀;基于數字,幫助企業培養數字人才,數字時代知行合一,缺的不僅僅是此,還得有人才行;此外,基于國有企業、融入產業,不一定是運營主體,同時涉及投資,會由于產業回報架構良好的杠桿,進而加大產業投入的同時實現國資的增值,這些都是較為有意義的嘗試及探索。

                  產業互聯網的方向堅定,道阻且長,相信即可見,愿道同者一起實踐。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上一篇:第二季度實體業務穩步發展 “助攻”京東生活服務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下一篇:九十三度老白茶 | 大暑喝什么茶葉?一天喝多少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