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財訊網
                2. 主頁 > 商界 > 正文

                  民以食為天及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的背后邏輯是百姓只有耕戰(zhàn)義務

                  2021-09-25 12:26:07  |  來源:  |  編輯:  |  

                  2020年的這場曠世瘟疫還在繼續(xù),不知道還要持續(xù)多久?

                  在這場瘟疫的至暗時刻,也就是武漢封城的艱難時刻,作家方方女士留下了六十篇《封城日記》,支持方方的不少,批評、攻擊甚至詆毀方方的更多。

                  批評、攻擊甚至詆毀方方的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條:方方不愛國,給國家抹黑,給敵對勢力遞刀。

                  但事實上日記遠沒有真實的慘烈的十分之一,方方僅僅也只是在部分內容里記錄了讓某些人看著不舒服、覺得不是正能量的東西,而日記也不乏歌頌、贊美。

                  即使這樣,很多人依然不依不饒。比如某院士、中醫(yī)大學的院長就公開指責方方沒有家國情懷,當然,他肯定是不敢去指責武漢中心醫(yī)院某書記的。

                  由于引入了“家國情懷”,使得對方方的文攻武衛(wèi)提升了一個檔次。何謂家國情懷?百度詞條的解釋是: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

                  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fā)展的思想和理念。

                  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其實現路徑強調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懷天下。

                  既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愛國主義、鄉(xiāng)土觀念、天下為公等傳統文化有重要聯系,又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的超越。

                  這個解釋并沒有說明何謂家?何謂國?最通俗的解釋就是: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是一個很深奧的哲學問題,但家和國誰先有并沒這么深奧,卻也有很大爭議,今天不討論這個問題。

                  家可以理解為以血緣為紐帶由一個個人組成的小的單位,對于每一個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喜歡到老祖宗那里尋找智慧的人士可能已經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里說的: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中國人歷來敬天,把最高統治者皇帝都稱為天的兒子,即天子。

                  中國人對待吃飯的問題上可不含糊,把吃飯當成天,也就是吃飯問題是皇帝的父親。

                  額滴咯娘嘞,吃飯就是皇帝的爹了,這大不敬滴,拖出去滴、滿門抄斬滴!

                  但是中國人很善于自恰,按照易卦解民以食為天意思,兩根筷子,二數先天卦為兌。

                  兌,為口,為吃。筷形直長,為巽卦。巽,為木、為入。

                  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東西。入口的是什么?是筷頭。筷頭圓,為乾卦,乾為天。這樣吃的豈不是“天”?

                  因此認為“民以食為天”是由這兒來的。

                  好了,不管怎么說,吃飯的問題確實重要。那中國人自古以來吃什么呢?

                  在煌煌的康乾盛世里,根據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的描述,普通老百姓以粗糧為主,包括大米、糠糠(把野菜與少量的面和在一起蒸熟吃的一種食物)。

                  在重大節(jié)日,比如過年的時候才偶爾有點葷菜即肉食,吃飽仍是大多數老百姓最大的夢想。而少數而上層人士的生活普遍奢侈。

                  清朝這樣,那以前的朝代怎樣?其實一樣,普通中國人基本沒什么肉食,何以見得?請看《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zhàn)):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何謂肉食者?“肉食者”就是指諸侯、大夫一類有地位的人,他們有肉吃。

                  老百姓,不好意思,吃糠糠吧。這也是因為生產力低下,地里就打那么多糧食,不可能把太多人的口糧拿來作飼料,肉的產量自然很少。

                  其實即使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人吃的和幾千年來沒什么區(qū)別,有最高指示為證:

                  這意思就是干活的時候可以吃干飯,不干活的時候吃稀飯。

                  稀飯就是粥。去年張文宏醫(yī)生建議早餐多吃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雞蛋、牛奶、三明治等,不要喝粥。

                  此言一出,又被圍攻,被批為崇洋媚外,放著傳統早餐粥不吃,去吃洋鬼子的三明治。

                  張文宏滴,良心滴大大滴壞!漢奸大大滴!

                  問題是我們吃的大多數食物都是引進的,本土食物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就被淘汰了。

                  比如最高指示中的“番薯”就是明朝中后期引進的,反正原來就是洋鬼子的東西,吃這個,算不算漢奸大大滴?

                  至于說到粥,中國人吃粥吃了幾千年沒錯,但最大的功效就是災荒年間的社會穩(wěn)定器,在從張文宏醫(yī)生的粥論看粥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一文里有談到,這里就不多就不多贅述了。

                  由于吃的問題,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普遍不高,當然,小日本比我們更矮。

                  我們以前笑日本人是小日本,明朝的時候叫倭寇,意思是矮小的強盜。

                  日本人很矮小,為什么矮小?因為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之前也沒什么肉吃,而且還喜歡盤腿坐。

                  小日本的矮小我們可能無法想象,豐臣秀吉身高140CM,手下大將德川綱吉124CM,山縣昌景130CM,我們長沙人稱之為“地趴子”。

                  豐臣秀吉的前老大織田信長身高166cm,那可是當時“大日本帝國皇軍”里罕見的巨漢了。

                  日本不僅人矮,戰(zhàn)馬也矮,當年八國聯軍侵華,“大日本帝國皇軍”邁開兩條小短腿,騎著小矮馬,估計就比金毛高一點,被歐美國家軍人笑話為“日本人騎狗打仗“。

                  但是明治維新之后日本人開始吃肉,而且二戰(zhàn)后又開始喝牛奶,至少上個世紀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就高于中國人了。

                  聽說又開始倡導節(jié)約糧食了,我心里一打緊,想起了小時候。

                  那時都很少吃肉,但因為父親有手藝,除了工資之外還能賺點外快,所以我們家那時每周大約能吃四、五次肉,算是多的了。

                  即使這樣,在我記憶中,小時候是欠肉的,我的記憶其實也可以說是這個民族的記憶。

                  自古以來,我們就缺肉吃,缺乏消化肉食的基因,被稱為“貧窮基因”。

                  因為有饑餓的基因和記憶,所以我們才會把吃當成天,才會有“民以食為天”。

                  “家國情懷”中的家(小民)最重要的事說完了,那說說國吧,國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左傳· 成公十三年》里說: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如字面意思所言,一個國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與戰(zhàn)爭。

                  春秋以前,打仗主要是貴族,然后領著一群打醬油的平民。

                  這個比較合理,貴族有肉吃,身體條件自然比平民要好得多,作為打仗的主力天經地義。

                  到了秦漢以后,軍隊的主要構成就是農民了。這也太倒霉了,沒肉吃,飯吃不飽,還得為國打仗。

                  沒撤,老百姓就兩個任務:耕、戰(zhàn)。耕包括給國交租稅、服徭役,戰(zhàn)就是服兵役。

                  在各方面都符合朝廷眼中的良善順民標準,就是在家鄉(xiāng)老老實實種田交租稅、服徭役、服兵役。

                  這正是2000多年以來的帝國的統治者們一直希望百姓成為的樣子。

                  《商君書》里早就提出,除了耕種和為君主打仗,百姓不應該有別的事情做,除了從朝廷那里得到賞賜,百姓不應該有別的謀利方式,除了聽從朝廷的教導,百姓不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就是說老百姓必須老老實實,不許亂說亂動。

                  說到不許亂說亂動,別說是抨擊朝政,就是歌頌也不行,因為你沒有這個資格。

                  胡亂歌頌,小心吃不了兜著走,還真有這樣的事。

                  講個以前的故事,大約清康熙年間,一位民間的人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體制外的。

                  這位仁兄發(fā)自內心擁護朝廷,對朝廷贊許有加。

                  于是就撰文稱:自古以來,從堯舜算起,這么多君王只有兩位才可以稱圣主。一位是開創(chuàng)我大清萬世基業(yè)的太祖武皇帝(努爾哈赤),另一位就是當今圣上(康熙)。

                  這位仁兄本是要拍朝廷馬屁,不想拍到馬蹄上去了。他被舉報:照這么說,我大清的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和世祖章皇帝(順治)難道就不是圣主?這是要置我大清兩位先帝于何地?

                  列位也知道大清文字獄的厲害,這位倒霉的仁兄賞賜沒撈到,反而被砍了腦袋,妻子女兒被罰入當官奴,流放三千里給戍邊的將士慰安去了。

                  所以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就是要老百姓做好這兩件事,耕、戰(zhàn),給國交租稅、服徭役和服兵役,別的事想也不要想。

                  “戎”就是打仗,理解為要老百姓服兵役說得通,但是“祀”不就是祭祀嗎?怎么和耕戰(zhàn)也就是給國交租稅、服徭役扯上了?

                  祭祀誰都可以做,也都應該做。

                  老百姓去自家祠堂祭祖,去自家祖墳拜祭,都是祭祀,這也會消耗人力物力財力,但是豐簡由人。

                  而國家祭祀就不一樣,國家祭祀中的皇帝老兒有種祭祀就更不一樣,這就是封禪。

                  封禪的地點一般是在泰山,古人認為泰山是五岳至尊,去泰山封禪就是向天神稟告自己的卓越功勛同時向天下宣告自己作為天子的合法性,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

                  封禪二字中,封指的是祭天,禪指的是祭地。皇帝首先在泰山下進行“禪”的儀式,然后登上泰山進行“封”的儀式。

                  這個封禪可謂勞民傷財,成本自然最后必須由向國交租稅、服徭役的老百姓承擔。

                  中國幾百個皇帝及君主,去泰山封禪只有十二位(皇帝只有六位),最后一位是鬧笑話的宋真宗。

                  宋真宗封禪如果說有積極意義的話,就是讓封禪這把戲到此戛然而止了。后世的皇帝再不也不敢去封禪了,因為要和宋真宗為伍,丟不起這人。

                  這也說明中國大部分皇帝還是要臉的。

                  雖然不去泰山封禪,但皇帝要去宗廟祭祀,朝廷和各級官吏每年的祭祀也是少不了的,籠統地說就是國家祭祀吧。

                  這和普通老百姓豐簡由人的祭祖所花的成本可不一樣了。當然所花的成本依然還是由必須向國交租稅、服徭役的老百姓承擔。

                  不管是祭天祭地祭祖宗,都得用祭品。商朝的祭品是人,殺活人祭祀是商朝的一個特點。

                  中國其他的朝代祭祀是重大活動但不是日常活動,而商朝的祭祀是日常活動,且祭品就是活人。

                  周朝的很大進步在于基本舍棄用活人祭祀了,當然包括周在內的歷朝歷代都有用活人祭祀的,但不是普遍的。

                  不用活人了,用什么呢?用肉,君不見屈原和諸葛亮吃了幾千年的冷豬肉。

                  你沒肉吃沒關系,但天要吃、地要吃、祖宗要吃、各路神要吃。而且獻給他們的肉食動物的飼料是必須從你的口糧里摳出來,所以你吃不飽也沒關系。

                  圖片

                  祭天祭地祭祖宗祭土神各路神用的肉食動物叫谷神“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豬)畜,后世稱“六畜”。魚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屬“犧牲”之列。

                  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太牢是牛、羊、豕,就是豬,三牲全備。而少牢只有羊和豬,沒有牛。

                  一般來說,帝王祭祀社稷時,才用太牢。

                  少牢在祭品的規(guī)格中低于太牢,是諸侯、卿大夫祭祀宗廟時所用。

                  不管太牢還是少勞,都是畜牧業(yè)從農業(yè)分離出來后飼養(yǎng)的動物,人們吃到的肉就比打獵來的穩(wěn)定得多了,不過你沒吃。

                  民以食為天,可是這民不僅沒肉吃,還總是吃不飽,這“民以食為天”只能是聊以自慰。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這祀與戎的成本也必須由這沒肉吃還吃不飽的民來承擔。

                  記住,《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里說的“民以食為天”及《左傳· 成公十三年》里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僅僅只是比《商君書》要委婉而已,意思是除了耕種和為君主打仗,百姓不應該有別的事情做。

                  也就是百姓只需要在家鄉(xiāng)老老實實種田交租稅、服徭役、服兵役之外,不許亂說亂動。

                  關鍵詞: 邏輯 中國棉花交易網 軍事玩具 紅花郎酒價格

                  上一篇:安康一村民家門口的道路塌方沒人管,無奈自己掏錢叫挖掘機清運    下一篇:慶豐收!區(qū)婦聯在里雍鎮(zhèn)舉辦巾幗“雙學雙比”擂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