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財訊網
                2. 主頁 > 商界 > 正文

                  重慶武隆:“兩山”理念新實踐 譜寫綠色發展新華章

                  2021-08-20 14:17:07  |  來源:財訊網  |  編輯:  |  

                  昔日“窮鄉僻壤”變身“人間仙境”。武隆——這個原本是國家級的貧困區縣,以“排頭兵”的姿態和先行者的擔當,在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道路上,闖出綠色經濟發展的新路徑,為百姓帶來綠色福祉,被譽為“綠色崛起的典范”。8月13日,由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重慶市人大常委會主辦,武隆區承辦的2021中國·重慶(武隆)綠色發展實踐論壇在武隆仙女山舉行,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陳竺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重慶市人大常委主任張軒出席并講話,武隆區委書記黃宗華就武隆深入踐行“兩山”理論,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探索改革經驗進行了交流。

                  論壇上發布一組數據,2021年上半年,武隆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6%,增速排渝東南第一位。這正是武隆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踐的最好注腳。武隆走出了一條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現實路徑。

                  秉承生態優先:打造“兩山”理論新實踐

                  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部烏江下游,武陵山和大婁山峽谷地帶。過去因交通不便造成的經濟貧困,與“富饒”的生態環境形成鮮明對比。武隆集合了天坑、地縫、草原、峽谷、瀑布、溶洞、森林、河流等多種自然景觀,被譽為“世界喀斯特生態博物館”。

                  武隆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武隆區委書記黃宗華介紹,為全面守護這里的碧水青山,這幾年,武隆堅決筑牢綠色屏障,嚴守環境底線、生態紅線,加強“兩江四山”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域保護,讓山脊線、水岸線完整保留。在具體落實中,武隆聚焦“天上、水里、田園”各領域,對生態系統進行全方位修復、治理,建立空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全面落實“雙總河長制”,統籌推進“三水共治”,開展“清四亂”、水域清漂等行動,強化對自然岸線保護。

                  “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除了綠色發展別無出路。”這是武隆人的共識。武隆區將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堅決摒棄高污染、高耗能企業,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全力發展“4+1”生態工業集群,持續做優以高山蔬菜、精品水果、有機茶葉為主導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用生態環保產業換得金山銀山。

                  (圖: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

                  如今的武隆,生態優良,資源豐富,不僅為百姓帶來美好生活,也贏得了國內國際的殊榮。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升至65%,成為首批38個中國森林氧吧之一。武隆區還是全國少有的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四塊金字招牌的區縣,并榮獲聯合國頒發的“可持續發展城市范例獎”。

                  搭建綠色智庫:引領綠色經濟發展新路徑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理念是實踐的指南。這就需要專業化的智囊團,建立一個集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綠色技術數據庫、綠色科技領軍人才集聚、創新創業孵化等為一體的新型臺,前瞻地構建綠色經濟發展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全面的研究基礎和科學的決策依據。

                  為此,武隆成立綠色發展智庫研究院,由中央黨校哲學部趙建軍教授擔任院長。研究院致力于綠色發展理念、制度、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圍繞著綠色發展的實踐創新,開展調研活動、組織學術探討,發表理論成果,逐漸成為綠色發展相關行業的權威信息發布機構。目前已集合綠色發展、農業科技等方面頂尖專家18位,其中院士2位。

                  “建立高端武隆綠色發展智囊團,提供一個學術交流和智慧碰撞的重要臺,將會在綠色生態領域產生極大影響力,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中國社科院原院長、黨組書記,中國辨證唯物主義研究會會長王偉光就這個問題進行了總結。

                  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在主旨演講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轉折、全局的變化”,當前已進入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的戰略轉移階段,“要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技術和科學的管理,來融貫生態文明,銳意綠色發展,迎接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探索文旅融合: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武隆在實踐“兩山”轉化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如重慶市人大常委主任張軒女士所說,“如何實現打造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助力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新格局。”始終是重要的探索目標。

                  (圖:天生三橋景區)

                  “一直以來,武隆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充分利用當地文化特色和生態優勢,探索出一套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寶貴經驗。”論壇開幕式上,與會專家點贊武隆。

                  二十世紀末,武隆區就抓住了生態旅游開發的機遇。依靠奇山秀水,打造出烏江畫廊、芙蓉江、仙女山、白馬山、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等一系列知名景區景點,形成了武隆“一洞兩江兩山”的旅游格局。如今,690余處生態及文旅景觀已密布武隆全境。隨著“兩山”實踐創新的新承載、新驅動。亦有專家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提倡生態自然觀,主動尋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要保護文化多樣,發掘多樣文化,因地制宜、因民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小區域的、自然與文化協調的文明形態。”武隆打造出備受矚目的“印象武隆”大型山水實景演出,觀眾置身在自然實景中體會大自然的壯美和巴蜀大地獨特的風土人情,自2012年公演開始,截至2020年底,累計演出2900多場,觀劇人次達370余萬。武隆借勢啟動了“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不斷拓展文旅融合發展思路,先后建成飛天之吻、懶壩大地藝術公園、樹頂漫步、博象美術館、歸原小鎮等文旅項目。

                  本次論壇上,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遠海公布“中國五佳研學旅游洞穴”,武隆芙蓉洞位列其中,被譽為“是一座斑斕輝煌的地下藝術宮殿和內容豐富的洞穴科學博物館"。這將會帶動新的文旅、科旅發展勢態。

                  (圖:芙蓉洞風景區)

                  堅持區域協同:推動產城景融合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委員,農工黨中央主席楊震介紹,“統籌調動各方優勢資源,加大區域協作發展的力度”,展開綠色發展交流合作,才能共同構建綠色發展的新格局。

                  武隆地處重慶東南部烏江下游,距重慶主城內環137公里,是重慶主城都市區與渝東南城市群的重要連接點,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通道。武隆抓住機遇,堅持區域協同發展,推動產城景深度融合。

                  2020年12月,重慶正式開通了一處旅游支線機場,就是重慶仙女山機場,這標志著武隆交通邁入航空時代;渝湘高鐵、“武兩”高速、渝湘高速擴能、烏江白馬航電樞紐等重大交通項目也在加快推進。打通了交通大動脈的武隆,當前正高起點規劃建設“鳳來新城”,穩步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之中,也為南川等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提升了區域發展能級。

                  (圖:白馬山景區飛天之吻)

                  在本次論壇開幕式現場,武隆區人民政府在與相關企業云簽約了8個綠色發展項目,投資合作總金額達297.5億元,將為進一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論壇閉幕式上,武隆區人民政府區長左軍宣讀《綠色武隆2021倡議》,更是表達出武隆對綠色發展的愿景目標以及對生態建設協作的呼吁。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武隆在綠色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中,定位明確,既注重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又著眼長遠發展,多策并舉,充分發揮承接重慶主城都市區、聯通黔北的重要聯結點功能,加快打造渝東南旅游集散中心、主城都市區后花園,建設成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產城景融合發展先行區,繪就武隆綠色發展的時代畫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上一篇:賽力斯華為智選SF5——更便利的行車體驗    下一篇:CR-V持續熱銷的秘訣究竟是什么?